世界竹类的故乡(六)
沧江悠悠竹相连
在澜沧江下游地区,集中分布着一种大型丛生竹类——黄竹(Dendrocalamus membranaceus),形成了我国面积最大的天然丛生竹林。从思茅小橄榄坝乘船顺江而下,天然黄竹都有成片生长、郁郁葱葱,不禁使人想起那首著名的歌曲: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傣族人民在这里生长,密密的竹林紧相连,弯弯的江水碧波荡漾……。

黄竹系牡竹属大型竹种,其秆高11~18米,径粗5~15厘米。根据实测结果,黄竹林每公顷约300~500丛,每丛5~30根,最多达200根以上,集中分布在思茅、景洪、勐海、勐腊广大山区,长势较好的竹林多保存在勐养、勐仑和勐腊自然保护区内。黄竹群落由于起源的天然性和分布的热带性决定了其种类组成的复杂性,在调查的60块样地中,有种子植物58科132属265种,蕨类植物6科6属8种,苔藓植物多种。这些植物中,90%以上属于热带成分。进入茫茫黄竹林海,你会发现其成层现象非常明显,林冠高低参差、层层错落。层间植物发达是热带森林的特点之一,各种藤本植物、附生的兰科植物和蕨类植物生机盎然,仿佛进入一个天然植物园。
黄竹林有纯林,也有混交林。黄竹分布区是珍稀野生动物——亚洲象的分布区。黄竹的嫩笋和叶子是大象的重要食物来源,茂密的竹林是其天然的栖息场所。竹林中到处是大象的痕迹:穿行踏出的道路、随处可见的粪便、搬倒取食的竹秆、大如脸盆的脚印等等,可以想见这里是大象的乐园,动物和植物构成了一个和谐的天然生态系统。
澜沧江流域的天然黄竹林,由于缺乏人工经营管理,大量盲目砍伐用于建筑、造纸、制作笋干,又由于70年代开始大量垦殖发展橡胶及其它热带经济林木,使黄竹林资源受到严重破坏。黄竹用途广泛,是优良的笋材两用竹种,采取有效措施对其加以保护、发展和管理开发已迫在眉睫。作者有一小诗《仿薛纪如教授》曰:
鞭纵横兮保水土,秆作材兮点成金。宴无笋兮不成席,竹居深山待知音!
(《世界竹类的故乡》共分6个部分,作者辉朝茂,撰写于1999年,本次发表做了部分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