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资源培育(2):造林和经营

资料来源:辉朝茂、杜凡、杨宇明《竹类培育和利用》(中国林业出版社)

 一、竹子造林技术

1.造林地选择

竹子在水肥条件较好的疏松土壤中生长较好,pH4~6.5的微酸性土壤较为适宜。在田边地角、房前屋后、道路两侧、河堤江岸、坍土塌方、沟谷箐边都能生长。

2.整地方法

主要取决于造林地原有植被和造林目的。如果是营造生产经营性竹林,需清除造林地原有的灌丛和杂草,适当保留乔木;若作为荒地绿化造林,可沿水平带进行带状整地,河岸、道路、田边、山缘等的防护林可作点状整地,以尽量减少对这些地段环境的干扰。根据造林目标和竹种秆型大小确定初植密度,一般大型竹种初植密度12株/亩(株行距7m×8m),中型竹种初植密度22株/亩(株行距5m×6m),小型竹种初植密度33株/亩(株行距4m×5m)。

3.竹苗运输

采用人工小心取苗,尽量多带宿土,出圃时剪去根的先端,截稍摘叶。在运输过程中采用潮湿的麻袋或草席等材料进行包裹保湿,并尽量避免对竹苗的损伤。袋苗应采用专用苗箱,既便于装卸和运输,又能很好地保护竹苗。

4.造林方法

根据袋装苗、带土苗、裸根苗以及其它规格的苗木,植穴宽度可为30~50cm,深度以繁殖体的实际需要确定,以定植时原竹苗土表低于造林地平面2cm左右为宜,定植太深会影响新笋的萌发。在挖穴前先对表层土进行松翻,清除原有植物的残根、地下茎及石块。挖穴时将原来的表土堆放一边,新挖出的穴土放另一边,在竹苗入穴前将表土回入穴底,然后将竹苗置于穴内表土之上,再盖入新土,并适当踩紧压实。有条件时采用打浆定植。定植后应在竹苗周围盖上一些草或其他枯落物,以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提高成活率。

5.幼林管护

幼林是成林的基础,健壮生长的幼林是竹林丰产的先决条件。根据需要进行除草、松土、抚育、撒播绿肥和适量追肥等,要避免攀援或缠绕植物,防止动物破坏。施肥宜采用农家肥或生物有机肥,并将竹叶等枯落物收集堆放,经发酵分解后施于竹丛周围。

二、竹林经营管理

1.提高竹林产量和改善竹林生态系统功能的主要途径

(1)环境控制 利用培育措施,如灌溉、劈山松土、施肥、间种套种等,改善竹林生态系统的环境条件。

(2)生物控制 改善竹类遗传品质,调节竹林种群结构,加速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流动,提高目的种群的生产力。如优良品种选育,混交竹林营造,病虫灾害控制等。。

(3)结构控制 改变种群不合理的时间和空间结构为最佳结构,以充分利用自然力,增加竹林生态系统的生产力。主要通过调整竹林结构,增加竹林生态系统对环境的利用能力。

2.成林经营管理

成林经营管理措施主要包括改善竹林生长条件和调整竹林群体结构两个方面。

(1)散生竹经营管理

改善竹林生长条件:松土施肥;劈山抚育;挖除竹蔸;排水和灌溉。

调整竹林群体结构:调整竹林的物种组成、个体数量、年龄结构、个体大小、大小整齐度、分布均匀度、叶面积指数、产量结构。基本要求是“密、大、齐、高、低、匀”,即立竹要密、平均胸径要大、大小要整齐、叶面积指数要高、平均年龄要低、竹林分布要均匀。

(2)丛生竹经营管理

(1)生物控制技术:种质和种源控制技术,生物多样性控制技术。

(2)环境控制技术:科学施肥技术,增温保湿技术,促进发笋技术。

(3)结构控制技术:密度结构控制,秆龄结构控制,分布均匀度控制。

(4)秆形秆重控制技术:平均秆径控制,平均秆高控制,平均壁厚控制。

(5)优质苗木培育技术:保证优良种源、纯正种质、优质竹苗、高效竹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