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分为6个部分,资料来源:辉朝茂、杨宇明《中国竹子培育与利用手册》(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
中国竹文化源远流长。我国人民对竹子的认识和利用可以追溯到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是世界上认识和利用竹子最早的国家,也是与竹子有着最密切关系的国家。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指出,东亚文明过去被称为是“竹子”文明。从竹子与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源远流长的关系、竹子在中华民族精神文明发展中所产生的巨大作用、竹子与中华民族物质文明进化的息息相关中都可以得到丰富的证明,中国不愧被誉为“竹子文明的国度”。熊文愈教授对此曾有精辟概括:华夏竹文化,上下五千年;衣食住行用,处处竹相连!
1.竹米与凤凰
竹子开花结实是较为罕见的现象。传说中凤凰“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典出自《庄子·秋水》的《惠子相梁》和《诗经·大雅·卷阿》。《庄子·外物》中也说凤凰“以练实(竹实)为食”。“有凤来仪”是汉语中的一个著名成语。《红楼梦》中“潇湘馆”是一个造园精美的竹园,匾额即题为“有凤来仪”。在金庸大师的笔下,“有凤来仪”也被用作华山派剑法一个重要招式的命名,因为华山派掌门岳不群在江湖中被称为“君子剑”。
其实竹子开花是其生长发育的自然规律,只是其开花周期较长,一般认为是40-60年。所以薛纪如先生咏竹诗云:“茎作鞭兮横地生,枝成秆兮直指天。叶变箨兮抱青笋,花难遇兮自成仙”。很多竹子开花总是先发生在个别竹丛或竹株上,随即逐步漫延,继而全面枯死。其实如麦粒,群众因旱灾缺粮,常采拾以代粮食。也有些竹种属于花而不死或花而不实,甚至至今未见记载过开花现象。
科学研究证明,竹米营养价值和药用功效较高,富含淀粉和各种微量元素,味香可口,既可食用又可入药。据分析含有18种蛋白质水解的氨基酸,含量比竹笋的更高。
图1:珍稀竹种巨龙竹(Dendrocalamus sinicus)的花序和种子(竹米)(辉朝茂摄影)
2.释加牟尼住竹园
相传当年释迦牟尼得道成佛之后,即率领他的徒弟僧人到了印度菩提伽耶以北约70km处的灵鹫山,受到当地国王频毗娑罗的优待。释迦牟尼对国王宣传教意,国王非常高兴信服不疑。为了报答释迦牟尼给他的国家传经讲道,国王就把灵鹫山附近的一个竹园送给释迦牟尼,供他和他的弟子们居住。这里也就成了释迦牟尼讲道说法、集训弟子的地方。因此,我国许多名刹古寺中都种植竹子,昆明还有“筇竹寺”。
3.观音竹与观世音菩萨
观音竹是我国刚竹属的一个竹种,在华南地区多见。观音竹与观世音菩萨有直接联系。据民间传说,古代有一年夏天,孽龙肆虐,兴风作浪,洪水猛涨,淹没了农田和村舍,淹死了人畜,人民处于水灾深重的困境,盼望着上天来保佑,救民于水火。人民的善良,感动了观世音菩萨,她架云而来,先从天上放下一口大钟,把孽龙扣在钟里,打入深潭,让它永世不得作乱,接着又抛下一枝竹子,用竹枝扫去洪水;竹枝入土生根,慢慢长成竹林。竹林保持水土,保护堤岸,调节气候,使人民免受水的危害。为了铭记观世音菩萨的恩典,人们就把这种竹子称为观音竹。
4.斑竹和湘妃之泪
毛泽东同志在《答友人》这首诗里有“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的诗句。相传在我国上古时期,有一个名为舜的帝王,他有两个妃子娥皇和女英。舜帝到南方视察,死于苍梧,葬在湖南宁远的九嶷山下。二妃闻讯赶来,非常悲痛,泪如雨下,泪珠落在竹上,便留下斑斑泪迹。娥皇和女英很想念舜帝,悲悲切切,痛不欲生,投入湘江而死。据说爱国诗人屈原在《九歌》中蔡奠的湘君和湘夫人,就是指娥皇和女英两个妃子,因此后人又把斑竹称为湘妃竹。湘妃的神奇故事,感动了历代的诗人,如唐代诗人高骈曾有“当时珠泪垂多少,直到如今竹尚斑”的诗句。
5.“帕桑雅目蒂”的房子
传说傣家人古时不会盖房子,大都居住在山洞里或栖身在树上。后来帕桑雅目蒂模仿凤凰低头扫尾用茅草或竹片蒙住人形屋面,从而设计盖成了两层高脚竹楼,代代相传成为“傣家竹楼”。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全楼用竹建造的竹楼已不多见,但人们仍称它为“竹楼”,这不仅是一种习惯问题,而是包含着傣族人民对竹楼的无限眷恋之情。滇南地区许多少数民族都有住竹楼的传统习惯,一幢幢竹楼淹映在翠竹丛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民族竹文化,是云南珍贵民族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又是一项难得的旅游资源。采用现代竹建材更新和改善传统竹楼,以新型竹建筑替代传统民居,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课题。
6.夜郎竹王的传说
据古史记载,夜郎的国王是“竹王多同”。竹王的故事是夜郎文化中著名而又古老的一个故事,最早见于《华阳国志》,范晔修《后汉书》时又转引了这个故事。相传古时候有一个妇人在河边洗衣,上游有一截大竹筒流到她身边,她将竹筒带回家中,听到竹子中有婴儿啼哭,她将竹筒劈开,里面跳出一个婴儿,见风就长,成了一个英俊、勇武智慧的男儿,大家就拥戴他当了夜郎的国王,称他为竹王,名叫“多同”(即“多筒”)。走遍夜郎故地,无论是在彝、仡佬、土家、布依、壮、侗、水、苗、瑶等民族中都可以搜集到这个传说。夜郎故地的竹崇拜,以及由此产生的纪念竹王的活动及遗址,遍及西南各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