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资料来源:辉朝茂、辉宇《少数民族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科学出版社)
竹子是一种与我国人民生产生活和历史文化息息相关的特殊植物,它不但用途广泛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文化和审美价值,是高尚品格和精神的象征;不但是中国庭院中不可缺少的观赏植物,而且是历代诗词书画的最重要的吟咏对象之一。在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史上,松、竹、梅被誉为“岁寒三友”,而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子”。古往今来,青青翠竹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创作了数以千计的竹子诗歌书画,形成了中国竹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中国文学中的一朵奇葩。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就有大量竹诗,直接提及的有5首,出现7次;间接提及的有几十首之多。《诗经》编成于春秋时期,此后各朝代各种典籍中都有竹诗画记载。《诗经》的《卫风》就有歌颂竹子的诗,《淇澳》就是其中一首,该诗用竹子来起兴,赞美一个英雄人物,用竹子的整个生长过程来说明他的伟大人格,他就是保卫周王朝的卫武公。中晚唐咏竹诗文大量涌现,当时的知识分子入世为官时,咏竹正直挺拔、经冬不凋,自勉为政清明、刚正不阿;出世独处时,咏竹静幽淡雅、不争桃李,自况超凡脱俗、与世无争。从《诗经》开始,历代成千上万的咏竹诗词歌赋,在中国文学中独树一帜。
熙巡幸江南,见“修竹成林,森如绿玉”,也“见辄爱之”,作《竹赋》,以其特有的文采,对竹子予以高度赞誉:“揽嘉生之植物,美修竹之便娟。吐碧鲜于原隰,含玉润于山川。拂丹霄以焕彩,濯晨露以增妍。尔其体本贞坚,性惟高孓。款款虚中,亭亭秀越。居远俗于无尘,生自然而有列。游必集于鹓鸾,色不渝于霜雪。抱君子之德生,岂凡姿之可埒。至于汗青为简,截管成声,文章彬郁,律吕和鸣。流两间之元化,开万古之箐英。……斯其为致用之广远,尤不可以一得名也。至若淇澳见称于卫国,夹池作赋于梁园;咏千亩于渭上,想一叶于湘潭。……见众茂之咸凋,知孤贞之自结。巨竿凌风,修茎映月。岂徒览夫清阴,实兴感乎劲节。……”
竹传情,诗言志。中国历代咏竹诗有两万多首,从不同角度及诗人各自的认识和感受中,表现了竹子的品格和精神。
1.表现竹与神话
血染斑斑成锦纹,昔年遗恨至今存。分明知是湘妃泣,何忍将身卧泪痕。(唐·杜牧《斑竹简簟》)
万古湘江竹,无穷奈怨何?年年长春笋,只是泪痕多! ——唐·李商隐《湘竹词》
采兰湘北沚,搴木澧南洵。渌水含瑶彩,微风托玉音。
云起苍梧夕,日落洞庭阴。不知篁竹苦,唯见泪斑痕。—— 明·李梦阳《湘妃怨》
绿阴清韵竹萧然,历历当年泣泪痕。千古舜妃湘水底,必应憔悴有惭魂。(宋·欧阳修《灵竹》)
2. 赞美竹的品格
虚心:
南天春雨时,那鉴雪霜姿。众类亦云茂,虚心宁自持。
多留晋贤醉,早伴舜妃悲。晚岁君能赏,苍苍劲节奇。(唐·薛涛《酬人雨后观竹》)
气节:
阶前老老苍苍竹,却喜长年衍万竿。最是虚心留劲节,久经风雨不知寒。(邓拓《题画诗》)
坚韧: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清·郑板桥)
梅花屡见笔如神,松竹宁知更逼真。百卉千花皆面友,岁寒只有此三人。(宋·楼钥《题徐圣可知县所藏画》)
友情:
谷口春残百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唐·钱起《暮春归故山草堂》)
品格: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明年更有新生者,十丈龙须绕凤池。(清·郑板桥)
节高心虚冬更翠,百丈冰下芳正纯;勿到死时丝不尽,要毁自身照后人。(周芳纯教授《自勉》(1982))
华夏竹文化,上下五千年。衣食住行用,处处竹相连。
诗词书画卷,卷卷有竹篇。多少高雅士,情寄幽篁间。
竹溪六君子,竹林七大贤。东坡有三绝,板桥更超前。
刚直凌云志,虚怀不私偏。郁郁婆娑叶,经冬不凋残。
迎风更潇洒,亮节益韧坚。群承竹风格,研竹数十年。
业余集诗画,选纂万余言。宏扬竹文化,四海共仰瞻。
我亦爱竹者,相逢庆有缘。聊聊记数语,以电竹诗篇。(熊文愈教授代《序》(1991))
3. 借以抒情言志
竹趣:
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清·郑板桥《竹》)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日来相照。(唐·王维《竹里馆》)
箨落长竿削玉开,君看母笋是龙材。更容一夜抽千尺,别却池园数寸泥。(唐·李贺《昌谷北园新笋·四首》)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宋·王安石的《元日》)
抒情: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但令勿剪伐,会见拂云长。(唐·杜甫《严郑公宅同咏竹》)
一见此君面,荒村不是村。斜阳与可笔,栖雀子猷魂。(宋·杨万里《泳十里塘姜店水亭前竹林》)
黑羖钻篱破,花猪突户开。空山竹瓦屋,犹有燕飞来。(宋·范成大《衡阳道中二绝》)
尤爱此君好,搔搔缘拂天。子猷时一至,尤喜主人贤。(清·蒲松龄《竹里》)
雪压竹头低,低下欲沾泥。一轮红日起,依旧与天齐。(方志敏《颂竹》)
心有三爱奇书骏马佳山水,园栽四物青松翠竹白梅兰。(方志敏《爱竹.为农家写的对联》)
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年衣。
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毛泽东《七律·答友人》)
言志:
风味既淡泊,颜色不斌媚。孤生崖谷间,有此凌云志。(元·杨载)
波涛宦海几飘蓬,种竹关门学画工。自笑一身浑是胆,挥毫依旧爱狂风。(清·李方)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清·郑板桥《竹石》)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竿为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清·郑板桥《题画》)
寄情: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清·郑板桥)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囊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竹渔竿。(清·郑板桥)
闻群初夏尽交欢,写赠琅环着意看。但愿虚心同晚节,年年此日报平安。(明·夏昶《墨竹图轴》)
篱外清音接药栏,晓风交戛碧琅玕。子猷没后知音少,粉节霜筠慢岁寒。(唐/贾岛)
4. 叙述竹类特点
竹居:
可使食不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傍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
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宋·苏轼《於潜僧绿筠轩》)
竹编:
蕲州笛竹天下知,郑君所宝尤环奇。体坚色泽又藏展,满眼凝滑无瑕疵。
青蝇倒翅蚤虱避,肃肃疑有青飙吹。倒身甘寝百疾愈,却原天日恒炎羲。(韩愈《谢郑公惠簟》)
竹笋:
此州乃竹乡,春笋满山谷。山夫折盈抱,抱来早市鬻。
物以多为贱,双钱易一束。置之炊甑中,与饭同时熟。
紫箨坼故锦,素肌擘新玉。每日遂加餐,经时不思肉。
久为京洛客,此味常不足。且食勿踟蹰,南风吹作竹。(唐·白居易《食笋诗》)
竹林:
茎竹鞭兮横地生,枝成秆兮独指天。叶变箨兮抱青笋,花难遇兮自成仙。(薛纪如教授)
5.抒写竹林美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暧鸭先知。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宋·惠崇《春江晓景》)
宜烟宜雨又宜风,拂水藏村复间松。移得萧骚从远寺,洗来疏净见前峰。
侵阶藓拆春芽迸,绕径莎微夏荫浓。无赖杏花多意绪,数枝穿翠好相容。(唐·郑谷《竹》)
竹,竹,
披山,连谷。
出东南,殊草木。
叶细枝劲,霜亭露宿。
成林处处云,抽笋年年玉。
天风乍起争韵,池水相涵更绿。
却寻庚信小园中,闲对数竿心自足。(唐·张南史《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