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竹类的故乡(三)

世界竹类的故乡(三)

 

高黎贡山竹花艳

竹子是多年生一次性开花植物,一生一般只开一次花,开花结实后常衰败枯死。由于竹子开花的周期较长,常数十年到上百年不遇,当地群众因少见而把它当作不详之兆,开花的竹子多被砍除。因此,竹子繁殖体标本缺乏造成在竹亚科系统分类研究方面的特殊困难。

我曾经在野外采集过数十种竹花标本,从来都是单调的枯草色,没有什么招蜂引蝶的鲜艳色彩,如果不是出于职业特点,恐怕没有人会引起注意。然而,我们在滇西高黎贡山的茫茫林海中发现了一种开红花的珍稀竹类。

1988年秋,我在怒江支教,有一次在当地同志陪同下翻过海拨3100米的即将大雪封山的风雪丫口前往高黎贡山西坡片马、古浪(吴中)、岗房(泡西)一带中缅边境地区考察竹类资源。秋天的高黎贡山国家自然保护区,万木葱茏、层林尽梁、景色宜人。从海拨仅800米的怒江河谷到海拨4000米以上终年积雪的冰天雪地,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植被垂直分布十分明显,保存着罕见的生物多样性特征,竹亚科植物也异常丰富。沿着中缅边境的“大马路”步行(当地把马帮走的路称为大马路),一路翻山越岭,未来得及细细领略自然美景,对照地图摸黑赶到目的地,“下榻”在一位傈傈族老乡家。按照我们的工作习惯,晚上围在火塘边开始向老人家了解当地竹子的情况,以便次日可有目的地进行调查采集。

当地傈傈语把竹子称为“马”(译音),如“马二”是一种小型竹种,但叶片特大,长可达50厘米以上,汉族称之为“帽叶竹”。此种系外国人Handel Mazzetti 1916年在独龙江地区采到花枝标本,此次因采集到完整的地下茎后经研究被李德铢教授组合为一新属(贡山竹属Gaoligongshania)。“马兹比”系一观赏价值较高的高山竹类,现已发表为马兹箭竹(Fargesia stricta)。“马谷咏”系一藤木状竹类(已确认为印度总序竹Racemobambos prainii)。还有“马吧地”(金竹)、“马撇列”(玉山竹)、“马促玉”(缅甸方竹)、“马刮”(龙竹)等等,足有数十种。其中一种叫“马额”的竹子引起了我们的兴趣。据称此竹十分稀奇,秆特长,最宜破篾编织,又可制麻,但成片竹林生长地路程遥远,无法走到。

第二天,我们请老乡带路去寻找路程稍近的一个山谷中单独生长的一丛“马额”。但因该处竹子已被砍伐,费尽周折在茫茫原始森林中只找到几根生长极差的竹株,无法肯定其分类归属,日头西下只好带着遗憾踏上归途。

1992年3月,我带着几名大学生毕业实习再次“故地重游”,下决心去追寻“马额”踪迹。此次,村长背上弩弓、长刀,带足干粮,晓行夜宿,终于在一处森林中找到了这种竹子。其地下茎合轴型、秆丛生,秆梢长达数十米,成片连绵攀援在林木之上,是一典型的藤木竹类,其节间长可达120厘米,实属罕见。竹秆表皮坚硬,粗糙可锯木,但材质柔韧性好,是当地少数民族作为精细编织的优质原料,纤维形态好可制麻编草鞋。我抬头细细观察,突然发现此竹正在开花,请老村长从树梢扯下一看,嗬,紫红色头状花序直径达2-3厘米,颜色十分鲜艳,我还从未发现过文献记载,真是世界奇迹。大家喜出望外,仿佛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又是认真采集标本,又是选镜头拍照。这一珍贵照片已被若干文献采用,令同行们羡慕不已。

返昆后在标本室中又发现,此种竹子营养体标本已有保存,产区民族叫“针麻竹”,这次发现开花之后才有条件对其花序进行认真解剖研究,确定了它的分类地位并在《植物分类学报》正式发表为针麻竹(Cephalostachyum scandens)。竹花珍贵,使我想起我的导师薛纪如教授的一首《咏竹诗》——

茎作鞭兮横地生,枝成秆兮直指天;叶变箨兮抱青笋,花难遇兮自成仙!

到了1996年获得信息,滇西盈江、陇川一带针麻竹大量开花结实,我们专程前往收集了百余公斤竹种。其实为坚果,直径约5毫米。除了用于研究外,我们将其去壳后制成竹米,用火腿炖煮后一饱口福,味美可口,有口福享受到了凤凰专用食品“千年竹米”。

 

(《世界竹类的故乡》共分6个部分,作者辉朝茂,撰写于1999年,本次发表做了部分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