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实说,每当提到竹子,人们多只会想起课本上讲过的“井岗翠竹”——高大通直、竹秆林立、坚韧不拔,哪曾想还有藤本状的竹子呢?
我第一次见到藤本状的竹子,还是在做研究生的时候。那时我带领大学生到西双版纳作竹类资源考察,当时边疆交通条件较差,许多边远山区不通公路,常需身背标本夹和必要的调查工具步行数天才能到达目的地。跋山涉水、风餐露宿、滑倒受伤、迷途难返,这是家常便饭。竹林中也总会有野猪出没、大象作伴。这里的天气说变就变,阳光灿烂变成大雨滂沱,野外考察工作就十分困难。当然,大多数时候若全身淋湿了,只要晚上在老乡家的火糖边听着老人讲述动听的传说把衣服烤干,再喝一碗他们特意配制的草药散散寒也就没有问题了。最令人生厌的是湿热的河谷地区,旱马蝗和马鹿虱(一种寄生在野兽身上的虱子)常会神不知鬼不觉地爬进身上叮咬吸血,一旦叮上了扯也扯不掉,若硬扯下来,其口器和分泌物留在伤口内,数年后还会发炎。
这就是藤本状竹类生长的地区。密林深处一条小河档住去路,对面森林郁闭,层层叠叠组成了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高大的乔木之上无数根倒挂的垂帘,一节一节长着茂盛翠绿的短枝细叶,向导告诉我们那是竹子,大家无不感到惊奇:明明是热带雨林群落中最为普遍的层间藤本植物,怎么是竹子!
淌过清澈见底的河水,到对岸一看果真是竹子,每丛大约只有三五根,直径约2~3厘米,拐弯缠绵一直伸向林梢,从林冠外又纷纷倒垂而下,若没有乔木可以攀援,便呈匍匐状连片绵延生长。砍下其中一根,费了很大功夫勉强拉出来,有三四十米长,它每节分枝数十枚,枝条较短,簇生于节部,但常具一主枝极度发达可代替主干生长。因此,在林冠层上实际无法区分哪是主干、哪是分枝。
藤本状竹类是竹亚科中的一个特殊类群,多分布在热带亚热带低海拔高温多雨地区,东南亚特别是云南南部和西部尤为丰富,现已查明有梨藤竹属(Melocalamus)、藤竹属(Dinochloa)、总序竹属(Racemobambos)、长穗竹属(Teimostachyum)、思劳竹属(Schizostachyum)、悬竹属(Ampelocalamus)等。还有一些是半攀援状竹类,如小薄竹(S. pinglbianensis)、泡竹(Pseudostachyum polymorphum)等。悬竹属的一些种类如坝竹(A. microphyllum )、爬竹(A. scandens)等,分布在滇东北及贵州省石灰岩地区,是分布最北的藤本竹类。大吊竹(Melocalamus scandens)是我们发现和发表的典型的藤本竹类中的一个新种,在滇西南至滇南地区广为分布。
(《世界竹类的故乡》共分6个部分,作者辉朝茂,撰写于1999年,本次发表做了部分修改)